发展规划
更多>>宜都市职业教育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5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主要依据,落实“干在实处、勇当标杆、开创新局”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目标,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市“三示范四节点”发展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根据学校六届三次教代会讨论通过,制定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
二、规划编制背景
“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经济新常态的主题,职业教育也已经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入“质量提升”,“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成为新时代主旋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我国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十三五”时期,宜都市紧扣“三市三区”目标,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77位,跻身中国县域工业百强第75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3家,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家,宜都电商产业园获评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宜都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我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创业空间,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也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总体目标
优质融合发展,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教育突出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到2025年,实现办学条件一流、专业结构合理、产教深度融合、类型特色鲜明、社会满意度高的全国优质中职学校发展目标,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具体目标
办学规模稳定适度。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在籍学生规模2500人,国家开放教育在籍学生规模600人,加强中高职衔接,学生毕业就业率95%以上。
专业建设更加优质。加强专业建设,争创旅游、会计、计算机等专业为宜昌市三星级专业。及时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发展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化工等专业。完成数控、会计、计算机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创建机电专业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会计沙盘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师资队伍更加精良。建强师资队伍,新增宜昌市专业(学科)带头人2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85%以上。打造省级及以上教师创新教学团队1个,培养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2人,落实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创建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创建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打造1-3节思政课示范课堂,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2-4个。
校企合作深入推进。到2025年,签订长期校企合作协议30家,建立市内7个深度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各专业一个),建立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个,与企业联合建设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规划教材3门以上,扩大学生技能实训与企业岗位生产对接面。
德育品牌更加响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学生操行合格率99%,犯罪率为零的目标,构建平安校园,打造更加响亮、更见成效的德育品牌。开展德育骨干管理人员、思政课专任教师培训1-3期,培育名班主任工作室1-3个,凝练德育特色案例1-3个,创建“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培育1-3个“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建立健全国家、省、市、校四级教学能力比赛机制,在省、市中职学生技能竞赛和“文明风采”大赛中,一等奖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技能大赛团体总分前五名,技能竞赛国赛获奖实现新突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在国家相关政策不出现大的调整的情况下逐年递增,专科上线率确保100%。
办学条件争创一流。调整校园整体规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新建教学楼、宿舍楼及室内体育馆,完成礼堂食堂及操场维修改造、学生宿舍热水及硬件设施改造、校内小区及三层楼拆除、各专业实训室等项目建设。加强信息中心建设,系统设计学校信息化整体方案,打造智慧校园。
服务能力有效增强。利用学校专业优势、师资优势和硬件优势,承担社会培训5000人次,创建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助力乡村振兴。开发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1-3门,推选3-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创先争优走在前列。巩固档案目标管理省特级、宜昌市文明校园、宜都市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优胜单位、宜都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等荣誉,争创省文明校园。
五、实施路径
(一)坚持党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
1.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抓实校务公开,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五纳入三报告一督查”制度。规范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学习强化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职工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坚持学习在前、思想领先,建立健全领学、研学、评学、督学长效机制。
2.激发教育党建新优势。以“党建优势全面激发年”为载体,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强班子和党员教师队伍,抓好“头雁工程”,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制定并落实书记“口袋书”,落实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制度。推进党支部堡垒建设,注重党员发展培养,结合专业特色完善党支部活动阵地,擦亮支部党建品牌。有序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积极参与社会基层治理,组织教育职工参加“四双”行动。保留驻村工作队,全力支持联系村(黎家坪村)开展乡村振兴,支援对口帮扶学校(五峰职教中心)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载体,开展报告会、组织党员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以及“学党史、践承诺、见行动”等活动,营造“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浓厚氛围,推动教职工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让师生群众感受到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3.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学习各级纪委全会精神、典型案例通报及党风廉政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对教职工廉政教育。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认真落实管党治党各项工作责任,将党风廉政建设融入中心工作,破除阻碍学校发展的顽瘴痼疾。建设完善各种宣传阵地,讲好教育廉政故事,强化作风保证,优化政风行风,端正师德师风,全面推进履职尽责,努力建设成政治过硬、作风优良、勇于创新的党委,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与时俱进、无私奉献的党员队伍,强力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持续向前发展。
(二)强化安全教育,筑牢安全防线
1.加强安全法制教育。通过早训、生命安全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班团活动、班会、专题讲座、外出参观学习、板报、电子显示屏宣传等形式常态化开展安全法制教育。常态化做好新冠疫情防控,结合季节特点和时间节点,对师生开展流行性疾病防控、自然灾害、交通安全、防溺水、防一氧化碳中毒、饮食卫生、网络安全、金融安全、“十进十建”普法、禁毒宣传等安全法制知识教育,进行安全疏散演练,增强师生安全法治意识,提高抵御和应对风险能力。
2.加强安全规范管理。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贯彻执行《湖北省学校安全条例》《湖北省安全生产党政同责实施办法》《中小学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要求,通过每周班级教寝室安全大检查和每月的学校安全大排查,及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加强对学校安保人员、教师值周,宿管人员、值班值守履职尽责情况的监督检查。推进校园安全“四个100%”、“七防工程”建设,重点加强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心防”建设,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消除安全隐患,筑牢安全防线。
(三)落实立德树人,提升德育实效
1.完善全员育人网络体系。持续推进完善党委、党支部、党员,德育工作委员会、学工处、专业部、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团总支、团支部相融与共的“三线”德育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职责落实。加强家校、校社联系,织密织牢德育网络,创建“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加强政管人员和思政课教师培训,树立科学育人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职业指导能力,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高素质劳动者、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升学生管理能力水平,打造更多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课示范课堂和德育特色案例,做到“德育为首、育人为先”。
3.探索德育管理新路径。坚持“五育”并举,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关键点,坚持教育思政、思政教育,着力抓好教法创优,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育人全过程,画好思政育人“同心圆”。 以清江艺术节、技能节和运动会为载体,创新开展社团活动,展示学生特长,实现人人出彩。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为着力点,建立健全文明实践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结合职教特点,创新开展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创建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孵化基地和劳动教育基地,在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文明实践中润心养德育人。以“润心驿站”德育品牌创建提名为切入点,积极开展系列德育研讨活动,发挥杨梅名师(心理)工作室作用,丰富德育内容,加强心理疏导,促进学生阳光成长。以“四生”关爱为落脚点,持续保持学生资助“双精准”,做到应助尽助。创新德育“三挂”和德育实践班形式,让“三挂”成为学生感恩支点,让实践班成为后进生转化起点。
(四)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提质培优
1.抓实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评价制度,规范“备、教、批、辅、考”教学过程管理及考核,定期分析研判教学情况,做好培优辅差。强化教学巡查工作实效,做到结果及时反馈、问题及时整改,规范日常教学行为,杜绝教学事故发生。
2.推进提质培优增效。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契机,成立提质培优工作工作领导小组,扎实完成提质培优各项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宜昌市中职学校星级专业评定为抓手,制定完善专业建设计划,不断加强专业部特色建设。围绕宜都产业转型升级,及时优化调整旅游、计算机等专业结构,努力形成与本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着力抓好师生技能大赛、教学质量监测、技能高考、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教科研活动、学生实习指导、校园实训实习设施设备管理等重点工作。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在专业部试点教育教学“微改革”,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学情,开发具有课程特点的校本教材,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因材施教,提高课堂质效,创建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优化课程设置,探索开展特色巡回课,将劳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交礼仪、美育、法制教育、体育健康教育等特色课程纳入教学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加强与“3+2”高职院校的合作交流,在教学上深度衔接。完善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方案,进一步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师德师风教育,增强职业信仰。落实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聘请兼职教师等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青年教师的引导和培养,鼓励更多优秀的青年教师进入学校管理团队。充分发挥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师徒结对“青蓝工程”,通过名师示范、师徒结对、同课异构、双向竞赛等形式,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健全国家、省、市、校四级教师能力比赛机制,通过教师岗位大练兵、“一师一优课”竞赛、下厂锻炼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和教育、人社等部门的政策支持,打通兼职教师队伍工作渠道,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机制,建立“固定岗”+“流动岗”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创建全市教师培训基地。
(五)统筹招生就业,推进产教融合
1.加强招生宣传。加强与市内初中学校联系,争取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届对招生的支持,广泛收集意见,研究新的招生政策,完善招生方案。优化招生宣传途径,通过职教活动宣传月、职业体验等活动和发布招生简章、宣传片、户外广告、新闻媒体报道等方式进行广泛招生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增进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了解。提高招生服务意识,严格落实招生领导牵头、组长具体责任、组员全程参与的招生跟踪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招生组作用,强化招生人员培训,讲好职教故事,优化招生环境,努力提升生源质量,确保完成中职招生任务。
2.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现有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框架下,加大对上政策支持争取力度,密切联系地方实际探索建立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实现校企双方互融互通,共同发展。结合学校专业发展,以化工企业为突破口,以机械加工、电子商务等企业为辅,和企业联合建设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各1个。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与人社、经信等部门的联系,准确把握市场人才需求。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实习计划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规划教材3门以上,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协同育人的校企“双导”长效运行机制,实现校企优质资源共享,学生技能实训与企业岗位生产零距离对接,使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走向高质量就业之路,实现学生有为、家长放心、社会满意。
(六)拓展对外培训,服务地方发展
1.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充分利用综合实训大楼硬件和师资优势,主动对接市应急、人社、交通、农业等部门,拓宽培训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产教融合1-2个产业,开展农民工技能提升、村干部学历提升等各类培训班8-10期,培养乡村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才100人。发挥张丰云工作室技术引领作用,抓好“产业工人培训基地”建设,完成20期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培训任务,完成特种作业培训5000人次,完成8-10期工贸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任务。主动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提高开放教育质量。抓实电大日常教学、考务和教材管理,做好电大学籍管理、毕业办证管理和与上级开放教育对口联系工作,提高开放教育教学质量。
3.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加强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建设,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学习、宣传、研究,完善社区教育组织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15-20期。全力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融合建设,实现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创建社区教育示范基地。
(七)增强保障能力,改善办学条件
1.做好后勤服务。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服务理念,增强后勤人员服务意识,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方式方法,提高后勤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营养健康教育课、文化宣传、主题活动、业务竞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后勤育人,营造后勤文化氛围,巩固省后勤文化示范校成果。落实后勤人员晨午检制度,定期开展后勤人员业务培训,扎实做好基建、维修、卫生等各项后勤日常工作。以创建“4D”食堂为抓手,提升学校食品安全规范化管理水平。
2.规范财务管理。加强制度建设,修订完善后勤工作制度,严格执行财务收支、政府采购等方面规章制度,定期对重点工作进行风险研判,对风险岗位同志进行廉政谈话提醒,加大对学校基建项目的监管力度和食堂财务规范管理。加强资产管理,强化内控内审。
3.改善办学条件。调整校园整体规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新建教学楼、宿舍楼及室内体育馆,完成礼堂食堂及操场维修改造、学生宿舍热水及硬件设施改造、校内小区及三层楼拆除、各专业实训室等项目建设。加强信息中心建设,系统设计学校信息化整体方案,打造智慧校园。
(八)抓好群团建设,凝聚发展合力
1.实行党群共建共享。全面加强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形成“资源共享、教育共抓、活动共办、服务共搞”的工作机制。积极发挥工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严格落实教职工关怀、帮扶机制,组织开展困难党员(职工)、患重病党员、老党员、党员干部走访慰问活动,在 “五一”、“七一”、“十一”、教师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增强凝聚力。积极发挥团委在青年团体中的价值引领作用,班子成员带头参加业余团校和业余党校授课,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凝聚学校发展合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加强统战阵地建设,建好党外干部信息台帐,加大党外干部培养力度,及时了解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团结党外干部同心同向同行。认真组织开展“同心主题日”活动,广泛开展调研,征求学校改革发展意见和建议,团结党外知识分子、民盟人士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凝聚党外知识分子的智慧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
六、“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
7个重大规划项目总计划投资约10500万元。
1.校园规划及教学楼新建项目。原校园规划中的部分因市规划调整后无法实施,拟进一步调整校园整体规划布局,重点对原校内华中机械厂房拆除后区域、校内小区宿舍征迁及三层楼拆除后的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因现教学楼1栋、2栋已经使用多年,已不能满足学校教学及发展需要,拟将现教学楼拆除后新建教学楼一栋,建筑面积约4000平米,可容纳学生3000人,项目规划投资2000万,计划2021年进行方案论证、预算、评审及招标工作,2022年开工建设,2023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2.礼堂食堂维修改造项目。对礼堂进行整体维修改造,食堂进行扩建。项目规划投资1300万元,计划2021年进行方案论证、预算、评审及招标工作,2022年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
3.运动场维修改造项目。为进一步改善师生运动条件,拟对现运动场进行维修改造,主要建设内容为更换混合型或预制型塑胶跑道、草坪,对看台、围墙、主席台进行维修改造等。项目规划投资400万元,计划2021年完成建设。
4.学生宿舍改造项目。为改善学生住宿条件,拟对学生宿舍进行维修改造。主要建设内容为更换现有4栋宿舍楼220间宿舍的床、物品柜,增加书桌椅,宿舍楼外墙漆,内墙粉刷,2栋宿舍地面维修,3栋宿舍加装卫生间门等,项目规划投资200万元,计划2022年完成建设。
5.学生宿舍楼新建项目。为解决学生住宿困难,拟新建学生宿舍楼一栋,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可容纳600名学生住宿,项目规划投资2600万元,计划2022年进行方案论证、预算、评审及招标工作,2023年开工建设,2024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6.室内体育馆及机加车间项目。结合学校实际,拟新建室内体育馆一个,并将现机加车间迁移,建筑面积约3000平米,项目规划投资1000万元,计划2024年开工建设,2025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7.专业实训室、师资队伍及校园文化建设。拟利用省奖补资金3000万元,重点建设机电、会计、计算机、化工等专业实训室一批,满足各专业教学需要,强化专业建设。加大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力度,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宜都市职业教育中心
2021年8月9日